可靠性維修性保障性管理與傳統質量管理的區別:
1.兩者歷史發展階段上的差異從國外情況看,產品質量發展大致經歷以下幾個階段:(1)早期階段:20世紀30年代以前,電子產品處于早期階段,品種少、結構簡單,可靠性與質量管理尚未進行。
(2)標準化階段:30年代后,無線電產品有了較大發展,為統一規楠、型號及試驗方法,有必要使產品標準化,因此開展了標準化管理工作。
(3)質量管理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霄達等復雜的產品,且由于創造期短,新工人多,軍工產品出現了無法控制的局面。為了對產品質量進行控制,國外頒布了質量管理指南,采用質量管理圖進行控制,試驗中采用了抽樣方法。
(4)可靠性階段:由于產品復雜程度的提高,產品的可靠性問題上分突出,因此,美國國防部堅決支持可靠性與質量管理并行,以可靠性為重點進行管理。
(5)質量保證階段:20世紀70年代后,國外把可靠性與質量管理結合在一起,建立質量保證體系。所謂質量保證,主要有法律、行政、經濟、技術四個方面保證。
(6)產品責任階段:所謂產品責任.即生產產品的廠家應對產品的質量負法律責任。國外都頒布有產品責任法。
上述各個階段是相互交迭的,只不過在不同階段,突出了某一個重點面。
2、兩者的基本功能不同:
(1)傳統質量管理的基本功能(1)在制造階段,要保證工藝技術條件可以達到。審定材料選
擇,審定公差,保證正確地更改閣紙.并通過進行工序研究,使工藝過程符合技術要求。確定生產設備和各道工序的能力,執行工序檢查和監督,調查失控的原因,并立即采取措施。評審生產工人的操作能力,準備要制造的零件、元件、部件和產品的管理圖。
(2)檢驗。包括工序檢驗、供應檢驗、革后檢驗和產品梭驗。要保證所有的零部件都正確地裝配,債正確的順序及正確的配合位置,編制檢驗標準、手冊、程序,檢查偶然性缺陷原因,報告檢驗結果,采取糾正措施,處理不合格品。
(3)對成品進行檢驗,評定其質最。
3、可靠性、維修性與保障性工作的基本功能:
(1)確定產品的可靠性、維修性和保障性指標。
(2)為達到可靠性、維修性與保障性要求而進行可與在性維修性和保障性設計。
(3)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可靠性、維修性、保障性分析。
(4)進行可靠性、維修性增長試驗、鑒定試驗和驗收試驗。
(5)評價產品的可靠性、維修性和保障性水平。
4.兩者采用的工具不同:
可靠性、維修性和保障性利用統計分析的方法,不斷地對現場故障數據和試驗數掘進行及時分析處理、交流和反饋,以便及時采取政正措施。麗質量管理使用的是樣本均值管理圖、因果圖、相關圖、排列圖、批允許不良率等。
綜合所述,可以說可靠性維修性保障性管理是對傳統的質量管理的擴展和延伸,由過去生產過程的質量管理向前擴展到研制過程.向后延伸到使用過程,形成全壽命過程的質量管理。這一擴展和延伸,也標志著質量管理指導思想由"事后把關"到"預防為主"再到"一次成功"的轉變。
推薦閱讀相關產品:精密高溫烤箱 PCT高壓老化試驗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