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環境試驗平臺研究的主要內容
可靠性環境試驗標準研究
環境標準是建立環境平臺的依據,而環境標準的先進性、科學性、可操作性是制定環境標準必須考慮的因素。
標準是推動電子設備研制、發展的指揮棒和推動力(發動機)。沒有先進的環境標準,就沒有高可靠的電子設備。先進標準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工業發展水平和產品質量的重要標志之一。各類環境標準應互相支撐、包容。各標準中的嚴酷等級及環境組合在選定時,必須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既+能任意放寬,也不能無限制加嚴。
1960年美國國防部制定了統一的環境條件要求及試驗標準,編制出版了美國軍標MIL-STD-810.1979年美國環境科學學會及政府有關部門集中了眾多的專家,經多次修改,海、陸、空三軍協調后,于1983年頒布了MIL-STD-810D《環境試驗方法和工程指南》。與810C相比,810D增加了工程導則,對試驗方法的工程應用提供指導,并強調運用剪輯(剪裁)來保證試驗的現實性和實用性。此標準在工業發達國家中影響很大。此后,又于1989年蹲布了MIL-STD-810E.
2000年1月1 R頒布了MIL-STD-810F:國防部試驗方法標準“環境工程考慮和實驗室試驗”。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第301所在“譯者的話”中強調了此次改版的特點:該標準對810E進行了重人修改,其內容重新進行了編寫,不再使用810D/E的格式。其強調的重點是:要針對裝備整個使用壽命期將遇到的環境條件,來對環境設計要求和環境試驗要求等進行剪裁,確定能復現裝備環境效應的試驗方法。該標準的內容已擴展到環境工程,涉及更為廣泛的管理和技術工作,面向裝備研制中職責完全不同伹又彼此密切相關的3類人員:類是項目主管,要求其制定計劃和方案,保證研制的裝備在預定使用環境中能有效完成其功能;第二類是環境工程專家,要求其盡早介入采辦過程,作為橋梁,編制壽命期環境剖面、剪裁設計準則和試驗工期:第三類是設計、試驗和評價機構的技術管理人員,他們負責環境適應性設計和試驗,以確保裝備滿足用戶對環境適應性的要求。
我國軍用標準GJB 150—1986《軍用設備環境試驗方法》是海、陸、空三軍都通用的基礎標準,以美國軍標MIL-STD-810C為基礎,在一些技術內容和指導思想上也接受了MIL-STD-810D的觀點。1986年頒布時有19項試驗方法,到1995年時已有25項。目前,參照MIL-STD-810F修盯的GJB 150A—2009的改版工作已結束,頒布了30項(部分)。各軍兵種根據各自電子裝備的特點和當前的國情,并參照美國軍用標準,制定了相應的國家軍用標準和部委標準。如海軍的國軍標GJB 4.8—1983《艦船電子設備環境顛振試驗》、GJB 440.1—1988《艦船設備環境參數分類及其嚴酷等級氣候、生物、化學活性物質和機械作用物質》是國內多年來進行艦船設備環境條件研究的成果。
國防科工委軍標中心也制定了GJB 1172—1991《軍用設備氣候極值》等一系列國軍標。環境工程專家們正確地運用各類標準、電子設備實際工作環境和工作壽命的持續時間進行裁剪,確定了電子設備各種試驗環境條件的嚴酷等級。所有各類環境條件嚴酷度的組合,就形成了電子設備的環境平臺。按照合理、科學的環境平臺作為設計任務書中的設計和驗收指標進行環境適應性設計,就可以既避免因抵抗“過試驗”造成的“過設計”所引起的不必要人、財、物浪費,又避免“欠試驗”造成的電子設備可靠性的下降。
在MIL-STD-810F中強調:“強烈推薦在任何情況下,制定裝備設計和試驗準則時,測量實際環境和使用裝備實際壽命期持續時間……在用以確定實際環境的測量數據無法得到時,推薦選用其他試驗準則(量級或持續時間)或指南以上文字說明,嚴酷等級不是越嚴酷越
好,而是以“實際”、“真實”為準繩的。
艦艇電子裝備常年在海洋環境中航行和執行訓練、作戰任務,在艦艇電子裝備研制、生產時,首先必須深刻了解海洋環境嚴酷等級及其對裝備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危害機理,并應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才能確保電子裝備服役后的高可靠性和長壽命。
必須指出,自然環境條件與電子設備的使用環境是有區別的,在分析環境因素時,既要考慮一般的自然環境條件對設備的影響,又要確定使用環境中對電子設備的主要影響因素,找出電子設備在執行作戰、訓練任務時,各環境因素的嚴酷等級,以及各種因素的最合理組合,并以此為依據進行抗惡劣環境的設計。這樣才能保證設備在受到多種環境因素的長期綜合作用下,能穩定而可靠地工作。可以肯定地說,環境適應性設計,或者說是抗惡劣環境設計是艦艇電子裝備的技術設計的關鍵之一。